首页/文章列表/文章详情/

对爱情的认知 决定了情感走向

  “救命!快帮我报警!他要弄死我…”

  近日,一辆私家车经过高速收费站时,坐在副驾驶位置的女子,突然向工作人员大声求救。

  工作人员见女子鼻青脸肿,男司机情绪激动、言语狂暴,便以机器故障无法抬杆为由拦下车辆,并在第一时间报警。

  经查,该女子与司机是夫妻关系,因家庭矛盾,该女子被丈夫家暴,并被强行拉上车开上高速,一路飞速驾车无目的行驶。

  家暴、高速上情绪激动、无目的行驶……

  这几种情况,一个比一个危险。如果工作人员没能成功拦下来,那结局将不堪设想。

  每次发生家暴事件,公众的舆论方向大致有两种:

  要么指责施暴者:“打女人的男人,真没种”、“家暴就是犯罪”;

  要么指责受害者:“为什么不离婚”、“这种男人留着过年吗”。

  但家庭暴力最复杂的一面,就是“暴力”和“爱”会同时存在,局外人看到的只有暴力,局内人看到的却是爱。

  01

  之前,有一位闺蜜晓玲找到我,问我:

  被家暴之后,除了离婚,还有什么办法?

  我当时听到这个问题觉得很奇怪,毕竟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应该要想着怎么逃离才对啊。

  后来,她又说自己丈夫脾气很急,经常聊着聊着就开始动手了。

  她问闺蜜应该怎么办?结果闺蜜们都说:“赶紧离婚,家暴只有0次和无数次。”

  可她却觉得没那么严重,不仅原谅了老公,还和他越来越亲密了。

  大概每一个家暴的男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说辞,认错,反悔,做保证,下跪求饶,然后走向一次次“暴力-原谅-暴力”的循环。

  晓玲的老公也不例外。

  但是,她一向别人求助,别人就让她离婚,那种恨铁不成钢的语气和表情让她很崩溃。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被质疑为什么不离婚时,我都会有一种自己做错事的羞耻感,那种羞耻感比被打还难受。”

  她问我:“我是不是很懦弱,是不是很没用?可我就是离不开他。”

  详细聊过之后,我才知道,原来晓玲从小就是“家暴受害者”。

  小的时候,父亲常年在外,偶尔回家就是和妈妈吵架、甚至打妈妈,看都不看她一眼。

  后来有一次,她不小心摔坏了爸爸最喜欢的茶杯,被爸爸揪过来打了一顿。

  爸爸消气以后,把她抱在怀里,还给她买了好吃的。

  晓玲觉得,那是她最幸福的时刻,因为爸爸终于抱她了。

  以后每次爸爸回家,她都故意激怒爸爸来打她,以此获得爸爸的“爱”和“补偿”。

  长大以后,晓玲依旧习惯用这样的方式来获取“爱”,她总是通过抱怨和唠叨来主动激怒老公,并“享受”着老公的懊悔、承诺、补偿。

  因为她觉得,那就是爱了。

  之后,我们通过一系列心理治疗的专业方法,对晓玲进行了心理辅导,让她看清楚自己的情感模式。

  她也终于意识到:丈夫并不是爸爸。

  她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更有效的方式来获得丈夫的爱,而不是被伤害后的短暂甜蜜。

  02

  其实,闺蜜晓玲的情况只是其中之一,那些离不开“家暴男”的原因还有很多。

  暴力对女人的身心伤害往往是全方位的,这个时候去责怪女人没有勇气、懦弱、不敢反抗男人,实际上对女人并不公平。

  而且不只是家暴,还有很多女人,明知道另一半很糟糕,但还是离不开。

  有的人自愿打好几份工,只为帮老公还永远也还不完的赌债;

  有的人寻死觅活不肯离开渣男,哪怕他没钱、没爱、没前途;

  有的人自愿辞去高薪工作,包揽家中大小事务,只为了留住出轨的老公。

  哪怕知道这样做不好,但内心还是有一股神秘的力量促使你去牺牲。

  眼睁睁看着自己深陷泥潭,却手足无措,才是大部分中国女人的真实写照。

  到底为什么呢?

  为什么你总是离不开一段有毒的关系呢?

  1、自我价值感太低

  《记忆大师》中的受暴者李慧兰说:

  “我不能离开,上次离开,他被领导问话,我怕他会丢官。

  我走了,女儿怎么办?已经十几年过去了,我不会有事的。”

  这类回答颇具代表性,女人个性特点往往是温柔和善的,在人际关系里,首先考虑的是他人的需求,其次才是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特别是在自己有了家庭之后,自觉维护家庭和谐、保护丈夫的名誉和前程、尽可能给孩子一个完整的成长环境,就成了为人妻、为人母的责任与义务,把他人的重要性远远放置在自己前面。

  2、害怕孤独

  很多家暴个案都有提到,那些遭遇家暴的女性,在早年的生活经历中,可能都曾有过复合型创伤。

  不仅是在身体方面的暴力,很有可能是,在情感方面也曾遭遇过漠视或虐待。

  所以,我们会看到,即便是一位工作能力还不错的女性,在别人劝她离开这段关系的时候,她也会担心一个人不能在社会上生活。

  担心不能一个人生活,很有可能是,小时候,你内心太孤单了,没有人照顾,或者是父母的漠视,或者是父母忙着争吵、无暇顾及。

  所以,你害怕失去一段关系。

  因为再糟糕的关系,也有人存在,而离开了这段关系,就不得不面对早年经历的那种痛苦的孤独。

  3、对爱本身的认知错误

  就像闺蜜晓玲一样,有一些人根本不明白什么是爱,甚至一辈子都在为了别人而活。

  有一位来访者就是这样,虽然她已经退休了,但还是在不停讨别人欢心。

  小的时候,无论做到多优秀,她都不能让自己开心,只有当成绩得到父母肯定时,才能让她开心。

  父母去世后,她崩溃了。因为,她全部的意义和价值都是来自于父母,根本就没有属于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于是,她决定努力工作,用工作的成绩来讨领导的欢心。

  退休之后,她在工作上的价值也消失了。

  于是,她就给子女看孩子,以此来讨子女的肯定。

  父母、领导、子女,在这些人的肯定中,她才能活。

  那些离不开“渣男”的人,也是一样。

  渣男的折磨,对她来说是爱;对渣男的救赎,就是她存在的价值。

  她不是离不开渣男,而是离不开畸形的爱。

  写给闺蜜:

  爱,本身是美好的。对爱的认知失调,才让相爱的人彼此折磨。

  而你对爱情的认知,决定了你的情感走向。

  有的人渴望亲密,甘愿在关系中失去自我;

  有的人渴望自由,于是恐婚恐育,甚至恐男;

  但当你能够放下非此即彼的恐惧,解锁更多对爱的认知,你会发现:在一段关系中,亲密与自由是可以共存的。

  而在亲密关系中,探索和升级自己,永远比期待别人改变更容易,不是吗?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