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列表/文章详情/

女权运动创始人


西蒙娜·德·波伏娃,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让·保罗·萨特的妻子。

blob.png


1943年,波伏娃出版处女作《不速之客》。1949年,出版了分成上下两册的《第二性》。在这两册书中,她给女权斗争作出形式化与理论化的论证。1955年9月,她和萨特接受中国政府的邀请,联袂来到中国访问了两个月,两年后发表了《长征》一书。1980年,萨特逝世,为了纪念萨特,西蒙娜在第二年出版了她最后一部著作《永别的仪式》。


人的生命存在状况即本体论,一直是波伏娃关心的首要问题。她从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死存亡的关系来考察精神与肉体的融合与撞击。孤独感刺激波伏娃思考人的身体与思想、死亡和存在的偶然性。


波伏娃不仅在人的个体生命观上是悲观的,对人生价值的实现和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也是绝望的。人生是孤独的,生命和社会都没有出口和前途。人们必须通过不断地遗忘,更新存在的感觉在对前辈的否定和克服中前行。永生的痛苦是人类的悲哀,这是个人与社会的悲剧。

blob.png

波伏娃与萨特的关系一直备受人们关注。他们曾就一些敏感问题回答过记者的提问。谈到不生孩子的选择,波伏娃说:“对我而言,那是理所当然的。并不是我对养育小孩这件事本身感到厌恶。当我还很年轻,并憧憬着与表兄杰克缔结一个布尔乔亚式的家庭时,我也许想要有小孩。但我与萨特的关系主要是建立在知性而非婚姻或家庭的基础上,因此我从无生小孩的欲望。我并没有特别的欲望去复制一个萨特。”


虽然中国缺少西方意义上的女权运动作背景,但随着西方女权主义文论的涌入,波伏娃的女性主义理论也同样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妇女文学界,这在文学创作和批评上均有明显的体现。无论是作家还是评论家,几乎都直接地运用了波伏娃的理论,或间接地受其影响。


blob.png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