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多种传统文化中有礼仪这一项,流传千年,渗透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中国古代礼仪,包括礼节和仪式两个方面。我国古代有“五礼”的说法,即祭祀礼仪为吉礼;成婚礼仪为嘉礼;待客礼仪为宾礼,军旅礼仪为军礼;丧葬礼仪为凶礼。通过这五礼的划分,就可以看出来,礼仪可以划分为政治和生活两大类。

古人跪拜礼
政治类的礼仪包括祭天、祭地、祭宗庙等。生活类的礼仪包括日常生活中起居住行的方方面面。统治者通过各种礼仪的规范,达到教化臣民稳定统治的目的。

清代 祭天图 局部
在古代,最隆重的礼仪当属祭天仪式。祭天的历史十分悠久,远在周代就已经有了详细的规范。祭天选取在冬至这一天,在都城的南郊举行。通过祭天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国富民安。在祭天的礼仪中强化了统治者是上天之子,君权神授,这一礼仪一直延续到清代。

清代 康熙南巡祭大禹陵 局部
祭地和祭宗庙在古代也是十分重要的礼仪。祭地的时间选取在每年的夏至。祭宗庙是源于对祖先的崇拜与怀念。中国古代有明确的宗庙制度,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也有特别明确的规定,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设于寝室左侧。庶人不能设宗庙,只能在灶堂旁边设立祖宗牌位。这些繁琐的礼仪程序都记载在《礼仪》、《礼记》、《周礼》之中。

明 刘俊 汉殿论功图
政治礼仪和生活礼仪也有相互交叉的部分,比如尊师重道,既可以是政治礼仪也是生活礼仪中必不可少的。礼仪规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经历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尤其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焚书坑儒,礼乐崩坏。从周代延续下来的礼仪几近失传。刘邦一统天下之后,有感于礼仪的重要性,便命令手下的大儒叔孙通重新制定礼仪。自此确立了一整套的大汉礼仪,成为后世统治者学习的规范。到了宋代礼仪和伦理道德说教相结合,愈发地繁文缛节,此时的政治礼仪已经完全变成统治者手中的工具。
时代在发展,也在进步。到了现代,礼仪又经历了改革,舍弃了古代礼仪中宣扬封建迷信的部分,确立了一系列的新的礼仪规范。在今天无论政治礼仪和生活礼仪都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之上,简化了礼仪的繁琐,确立了礼仪的道德规范属性。
(本文转载自百度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