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人到底喜不喜欢洗澡?这一历史难题如今在各大史学界偶有争议,更有西方媒体指出,古代中国是最不爱洗澡的国家之一,这样的论调一时让咱中国的网友们难以接受。
那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古代人真的不爱洗澡吗?古代的沐浴是怎样的?古代人冬天到哪里去洗澡,我们今天就来探寻。

根据各种史料记载,不难发现,上古时期的人们实际上很爱清洁,他们不仅爱洗澡,而且很乐意洗澡。而古人也专门为沐浴这件大事制定了各种礼仪习俗,《礼记·内篇》记载了古代沐浴的一些相关规定:“5月,汤三月,沐浴。”

古时的沐浴是一种度假方式
两汉时,人们十分重视沐浴,还将“三日沐浴,五日沐浴”的仪式,以法律的形式定下来。古时候,对远道而来的宾客,也会先让宾客洗个澡,然后摆筵席招待,所谓洗衣,也就是接风洗尘。

由此可以看出,古代的宫廷,每隔五天就会给官员们放一个假,意在让他们回家沐浴,这个假期也被称为“休沐”。但到了唐代,考虑到五天一假的必要性,便把五天改为十天休息洗一次澡,也叫“休浣”。

至宋代,浴室已不再是皇室的象征,并开始逐步走向民间。唐、宋时期的经济发展异常繁荣,不仅地方贸易发达,而且还带来了海内外贸易,正是在这种经济条件下,产生了一大批公共浴室。更有甚者,搓背也开始流行起来,这个地地道道的家伙,直到现在,在北方的澡堂里,还能看见。

还专门为这本书写了各种各样的场景。许多人除了在自己家洗澡外,还非常愿意到公共洗浴中心,因为一般百姓家里都没有婢女,但到专门洗澡的地方,就可以享受旁人帮你洗澡,另外还有修剪指甲、修头发的服务。

当时最舒适的沐浴方式是:先在浴池里烫一烫,然后在一间屋子里小憩片刻,醒来后再彻底洗个澡,然后命人梳头、剪指甲、修一修。等到完全舒服之后,再穿上衣服,喝上几杯新酿的小酒,别提有多舒服了。

古时候的人在参加大典前几天,就会停止进食,这是为了使体内的五脏得到净化,同时又要里里外外洗一次澡,把身上的污垢洗掉,只有这样,才有资格参加大型的祭祀活动。

古代人认为,只有经过这种净化过程,才能真正地得到神的眷顾,这也是对将要拜祭的神的敬意。
在每年一度的科举考试中,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都会赶来参加考试。当时,科举对读书人来说尤为重要,几乎大多数人都想考功名利禄,当然,这里面总有一个人会耍小聪明,提前备份小抄进考场。

像现在一样,进入考场也要经过检查,公诉人会让考生拿出所有的物品,然后安排人逐一搜查,甚至有人专门拿出你的耳鼻喉仔细检查,生怕考生“内藏乾坤”。
可是,这种抓着人家耳朵鼻子仔细端详的行为举止,实在太鲁莽了,在检视过程中常常令人心烦。就这样到了后期,考试员的方法就用这种粗鲁的考试员换成了洗澡更衣。

实际上,古人对于洗澡,也是很普通的事情,虽然不像现代洗浴用品花样繁多,但毕竟都是为了洗身体,目的一致。
(本文转载自新浪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