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期间,一位自称是副教授夫人的“熊家长”火了。她带着两个孩子在深圳某书店看书,期间两个孩子吵吵嚷嚷,一位正在写论文的女孩儿上前提醒,结果却遭到这位家长的痛骂。
宝妈当着两个孩子的面,对女孩儿出言不逊,甚至追她出去骂。
“土鳖,在这喝什么咖啡,装什么小资”“我告诉你,我老公是副教授也不见写论文这么装B……”
一身名牌的宝妈言语粗鄙不堪,几乎不重样地骂了女孩儿10多分钟。有网友调侃,你是正教授派来黑副教授的吗?
在公共场所吵闹,是孩子的问题,更是家长的问题。当有人说明这是公共场合时,这位宝妈非但不修正自己孩子的行为,反而破口大骂。

教授妻子破口大骂
有熊家长就会有熊孩子,家长如此示范,实则是害了孩子。
现在有太多的家长骄纵孩子,对自家孩子的扰民行为视而不见,对其他人则是苛全求备,如此“双标”,想教育出来懂规矩、有礼貌的孩子也是困难。
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孩子是天生的乖孩子或是熊孩子,教育环境很重要。
而日本,从小就对孩子进行加强版的礼仪训练,看过日本人的礼仪教育的人都知道,真的会让我们一些家长感到自愧不如!
在“熊孩子”出没的年纪,日本人这样教礼仪
“小孩子不懂规矩,长大了就好了。”
“孩子天生就爱吵闹,你想让他安静是很困难的一件事。”
“他还是个孩子啊,你家孩子不这样吗?”
当中国的家长还在用这样的借口来搪塞孩子的问题时,日本家长却在默默地教授孩子礼仪文化。日本家庭非常重视对孩子的礼仪教育,从小就会有意识地来训练孩子。
比如一个雨伞的拿法,就会细致到好几种情况:、
不能打横拿着伞走路,以免刮碰到路人;
不能一边甩雨伞一边走路,这是十分不礼貌的行为;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时,需要收好自己的雨伞。
在公共场合,孩子们不允许大声喧哗,要遵守秩序。在这方面,家长言传身教的作用更大。

如果有宝妈带着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出行,婴儿在乘车期间啼哭不止,宝妈会带着孩子下车,直到哄好了孩子再上车。
对婴儿尚且如此,更别说四五岁的孩子了。如果他们在车上吵闹,会被家长严令下车。
倘若因此错过了看电影或者上课的时间,那也是孩子需要承担的事情,属于“自作自受”,家长不会做出让步。
在一段网上热议的视频中,小岛发现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从视频里可见,学生们在穿过马路后主动向两边的车辆鞠躬行礼,可是这明明是红灯啊,车让人不是正常的吗?
随后才了解到,原来这是一段特殊的道路,因为该路段行人稀少,为了保持行车畅通所以一直是绿灯,那么行人过马路要怎么办呢?
如果有人想通过马路,可以自行按下变灯按钮,从视频可见,所有的学生都会分别向两边等待的车辆鞠躬。
这个场景真是让人感到汗颜啊!在中国,不知道有多少家长是拽着孩子不看信号灯横穿马路的,日本小学生彬彬有礼,不吹不黑,很值得我们学习。
不仅是家庭教育,在日本的课堂上,有专门的礼仪课来教孩子掌握礼仪常识,并反复训练。

比如一个日常的打招呼训练,学生需要向四个方向行礼,说“早上好”。他们还会被灌输心灵鸡汤式的教育,如一边挥舞着拳头一边大喊“去做就会成功,看我大展身手,超开心”等等。
如何培养孩子的文明礼仪?
在家校教育方面,日本人可谓是不遗余力,而全社会也都非常推崇礼仪和规则,以期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
日本某杂志曾经对 422 名男性女性读者进行过一项问卷调查:在别人家孩子违反礼仪规矩的时候,其他大人应该批评纠正吗?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86.5% 的人认为 " 应该批评纠正 "。回答真正批评过别人家孩子的人,比例为 72.3%。
德国诗人歌德曾说:“一个人的礼貌就是照出他肖像的镜子。”
作为礼仪之邦的我们,在这方面从来不缺乏教育的素材和理念,重要的是家长该如何传达给孩子。
知晓文明礼仪的孩子,自身会具有人格魅力,吸引着优秀的人聚拢。在人际交往中,懂文明讲礼貌的孩子,无疑会扩大自己的社交圈,为人生赢得更多的机遇。
文明礼仪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表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会提高孩子的幸福感。
那么要如何培养孩子的文明礼仪呢?其实在生活中家长就可以训练孩子。
比如给孩子讲解餐桌礼仪,懂文明守礼貌,学会打招呼,掌握礼貌用语等等。这些不是说说而已,要形成反复训练,养成良好的习惯。

此外,看到孩子的不文明行为,如乱按电梯,在公共场合打闹,父母都要及时进行教育。先让自己保持平静,制止住孩子的不文明行为,然后再循循善诱。
如果是孩子的正常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家长还要帮助孩子学会正确的表达诉求,而不是大吵大闹。
应提供给孩子练习社交的机会,扩大孩子的社交范围,让孩子在与人相处中逐渐掌握规则,学会礼仪。
而最为重要的是父母要以身作则。在过马路、等车排队时,自己先起到模范示范作用,再来带动孩子进步。
父母的一举一动对孩子影响深远,父母对他人尊敬,遵守秩序,孩子也会耳濡目染学会很多。
教会孩子礼仪,就等于教孩子优雅地过一生,你还在等什么?
(本文转载自百度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