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间没有毫无道理的横空出世。
在我的知识体系中,所有的大器都要经过“成型”,“成技”,“成器”三个阶段!
《西游记》里,成仙成佛的孙悟空。
从天地孕育的石头到破石而出的“灵冥石猴”,算是“成型”;从当上了花果山的大王到须菩提师处学艺再到大闹天宫被压五行山,算是“成技”;而伴随唐僧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修得正果,算是“成器”;

《神雕侠侣》里,剑冢一段,虽然说是四个阶段,其实也就三个阶段。
第一种剑法的境界,确立了“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的剑意,称得上“成型”,到重剑时,“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已经是剑术精湛的高手了,称得上“成技”,最后“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进,渐入无剑胜有剑之境”,悟出“无剑胜有剑”的境界,说明已经是“成器”了!

还有我们之前说过的王国维的读书三境界,也是遵循同一条规律的。
二、成型,直白讲,就是形成自己的风格,形成自己的类型;成技,就是专研自己的风格;成器,那就是升华自己的风格。

写文章的,也有三个阶段的。
成型阶段:正如《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说的:惟物雕虫,专攻翰墨,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也就是什么书都读,读的广,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成技阶段:正如曹丕的《典论·论文》里说的: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言外之意就是找到自己的风格,并朝着这个写作风格走下去;

成器阶段,正如苏轼的《答谢民师书》中说的: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随性而为,行云流水……
三、看吧,“成佛成仙成诗人成文案”都需要经历“成型成技成器三个阶段”!

其实制茶也是一样的。
开始的时候,我们都在跑山头,哪里有名山就往那里去,去了易武去勐海,去完勐海又会临沧,数年风雨,几经周折,终于确立了以勐库茶为中心的路线。勐库西有忙肺,东有邦东,南有耿马,北有凤庆,背靠大雪山,环抱冰岛湖,地理位置四通八达,大有可为之处;
勐库古茶树大都长在人烟罕至的地方,这与古域的“深山大树,古法智造”不谋而合;再次,勐库大叶种清甜甘润茶质醇厚,拥趸者甚众;最后,勐库茶产量和产值不成比例,有很大的商业空间。

以上四点足以“成型”;
何谓成技呢?当我们确立以勐库茶为中心的时候,就开始深度研习,最适合勐库茶的制作工艺,去研习勐库茶各个山头之间口感的同与异;简而言之,就是形成一套属于古域的“品控管理体系”。
时至今日,我们通过多年实战,已经整理了勐库茶的各个山头茶的制作工艺及口感品鉴体系,产品质量和体系已经成熟。
这应该算“成技”了。
四、最后我们说书何谓“成器”。

制茶人是否成器是通过茶品来体现的,当然每个人对成器的理解不同,古域对成器的理解是。将产品升华,给予产品灵魂,赋予产品“茶人精神”。
譬如最开始,我们赋予了古茶的人物形象。将大忠山看做“佳人”,赋予磨烈“君子”的形象,让坝歪成了“雄才”,让懂过做了“智者”……这些形象丰富了产品,让它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多时候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灵魂的赋予,一种情怀的显露;
在成大器的道路上,我们从未停止过脚步,于是有了今年的“勐库十三先生”!
勐库十三先生:千山一叶、乐活、乐道、半缘君、半日闲、大器、流芳、归客、听泉、求索、解语、抱香、经纶。
乐道古茶水细韵深,气足味酽,满口生津,回甘不绝;
乐活 ,甜蜜顺滑 ,汤润香雅,喉韵深爽,回甘不断;
千山一叶 ,清甜爽朗、汤稠韵深、唇齿留香,茶气霸道;
大器 ,气足味酽、兰韵悠长、水路细腻,唇齿留香;
半缘君 ,清甜、甘醇、留韵;
半日闲,茶气足、花香浓,滋味饱满、水路细腻;
解语 ,苦尽甘来 、醇厚饱满、 韵味悠长 、满口生津,
求索 ,蜜香高锐、 滋味饱满 、茶气劲扬、 山野韵足;
流芳 ,入口柔、 过喉滑 、花香雅 、滋味足;
归客 ,冰糖甜 、花蜜香 、先苦后甘、 汤感顺滑;
听泉 ,水路细腻 山野韵足 满口生津,唇齿留香
每个名字的背后都有一个山头,一段动人的故事,一个有趣的灵魂,所以当有人问起:勐库十三先生是什么时候?
那就是一群有趣的灵魂,几款有趣的勐库古茶!

